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 学术活动

语言学重点实验室内部学术交流会(002)

发布时间:9/11/2025 1:33:39 PM

2025年9月10日(周三)上午9:30至11:3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学重点实验室在语言研究所大会议室召开了第2次语言学重点实验室内部学术交流会。认知心理语言学子实验室的赵青青副研究员和完权研究员围绕具身认知”问题,从各自的角度,汇报了当前研究工作的进展。

 

赵青青报告的题目是《通感与具身认知——基于感觉体验性实验的研究》。报告提出,通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在这种形式中,通常被认为属于一种感觉的词被用来描述另一种不同感觉的感知,如汉语中的“冷香”。为了解释通感的映射方向性,有研究提出,人类的感觉存在具身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促使通感从具身性更强的感觉(如触觉和味觉)映射到具身性较弱的感觉(如视觉和听觉)。本研究旨在基于感觉体验性实验,对人类感觉的具身不对称性这一假设进行检验。在现代汉语通感形容词感觉体验性数据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具身感知强度的实证模型来分别计算词和感觉模态的具身性。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除了味觉的具身体验性显著高于触觉、视觉和听觉外,其他感觉的具身体验性未发现显著差异。因此,人类的感觉在具身程度上呈现严格的等级序列这一假设无法得到实证数据的支持。然而,词汇概念的具身体验性可以更好地解释通感的方向性数据。总之,本研究提出的具身感知强度(PSE)模型是一种可以衡量具身程度的实证方法,从而推动具身认知理论从抽象思辨走向实证化、可计算化,为该领域的理论体系构建奠定了重要基石。

 

完权报告的题目是《大语言模型有没有走出“中文屋”?》报告从认知语言学、哲学语义学及科技哲学的视角,以辛顿与乔姆斯基的学术争议为切入点,指出大语言模型虽在语言生成与表面理解上取得突破,但其本质仍为符号运算系统,缺乏认知入场与语义意向性,因而未能走出“中文屋”的局限。通过隐喻测试与情境推理实验,本文揭示了大语言模型的两大短板:其一,模型对基于复杂世界知识的情境隐喻难以实现真正关联性理解,其回应依赖统计模式而非认知体验;其二,模型虽能模拟人类语言行为,却无法建立符号与真实世界的直接联系,仅停留在“符号到符号”的封闭循环中。本文回顾意义三角理论,强调语言意义的生成需依赖感官经验、身体互动与世界感知,而当前模型缺乏此类非符号性基础,致使其理解浮于表层,为评估AI语言能力的理论边界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本质差异提出了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反思。

在两位老师报告后,实验室成员参与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本次语言学重点实验室内部学术交流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学重点实验室

电话:010-85195394    邮箱:kyc_yys@cass.org.cn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长于大街11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综合楼1层南侧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