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语言学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2025年第二次开放日”活动在教学综合楼举行 , 吸引了三十多位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前来参观学习。此次活动通过学术报告、成果展示和实验体验等多样形式,带领青年学子零距离感受实验语言学前沿研究的魅力。

下午12时45分,同学们抵达实验室综合展示区,参观了语言学重点实验室的最新科研海报展板与成果陈列,对实验室在实验语音学、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脑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表现出浓厚兴趣。实验室长期致力于推动语言科技与文化传承的融合发展,相关成果不仅在国内外学界产生广泛影响,也为语言智能研究与数字人文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13时整,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语言研究所副所长、语言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李爱军研究员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实验室的概况,以及开放共享、跨界创新的理念,鼓励同学们为推动中国语言科技的发展和中华语言文化的全球传播贡献新的智慧与力量。

第一个学术报告是由曹梦雪副研究员主讲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多模态语言资源平台的建设构想》。他介绍了语料集中管理、标准化展示、可视化分析、科研成果发布及规范工具集成等多模态语言资源平台的最新思路。多模态资源平台将成为连接传统语言研究与人工智能应用的关键基础设施,引发了在场学生的深入思考。

接着,李倩副研究员带来题为《年龄相关的语音区分度下降:来自普通话擦音的证据》的学术报告。她通过声学实验与统计模型分析,揭示了年龄相关的语音声学变化规律,为老年人语音评估及语音识别适老化优化提供依据。她幽默生动的讲解风格赢得了阵阵掌声,让复杂的实验数据变得生动可感。

在成果演示环节,薛嗣媛博士介绍了“西夏文数智平台”的最新研发进展。该平台以古文字数字化与人工智能识读为核心,结合图像识别与语言建模技术,展示了传统语言学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师生们纷纷表示,这不仅是语言学技术化的体现,更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尝试。

熊子瑜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实验室大厅,介绍实验室的发展历程。随后,参观团分为4个小组,轮流体验实验室的核心科研设备:高军老师讲解了“儿童语言感知研究系统”,介绍儿童语音感知与语言发展研究的实验设计;熊子瑜老师展示了“电磁发音仪”的实时舌位追踪功能;陈树雯老师演示了“言语超声仪”在发音运动分析中的应用;李倩老师讲解了“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语言加工研究中的前沿成果;赵彬老师则带领学生体验“脑电仪”和“眼动仪”,让大家直观感受语言产生与理解的神经机制。

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兴致高涨,不时就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问题向老师们请教。许多同学表示,这次开放日让他们第一次近距离看到语言学实验室的真实运作,也让“语言研究”不再抽象,而成为可以触摸和参与的科学实践。


在师生交流环节中,同学们充满热情地提出一个个问题,实验室老师们则毫无保留地予以回答。最后,冯丽娟副院长对语言学重点实验室在学术创新、科研育人方面所作的努力表示肯定。她鼓励同学们以此次参观为契机,拓宽学术视野,积极参与科研探索,在未来为语言学和社会文化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活动于下午4时圆满结束。三个小时的参观与交流,让语言学的“抽象世界”化为可感的现实,也为青年学子打开了一扇通向科研创新的未来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