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重点实验室内部学术交流会(005)
发布时间:10/30/2025 9:06:52 AM
2025年10月29日(周三)下午14:00至16:00,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语言学重点实验室在社科大良乡校区重点实验室会议室成功举办了第5次内部学术交流会。本次活动特邀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张辉教授在线作学术报告。
张辉教授现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会长,并兼任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语言认知智能实验室”主任。他已出版《熟语表征和加工的神经认知研究》(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学术著作与教材十余部;在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Brain and Language, Current Psychology,《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1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及二语习得。
张辉教授本次报告的题目为《汉语双及物结构理解涉及模拟转移方向:来自眼跳任务的证据》,该论文近期发表于认知语言学国际顶级期刊
Cognitive Linguistics上。
张辉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语言理解涉及对事件表征的模拟,然而以往研究多聚焦于离散且明确的语言线索,较少关注句法结构如何影响经验模拟。本研究以普通话双及物句为对象,探讨其暗示的两种实体转移方向:“给予”(从主语转移至间接宾语)与“接收”(从间接宾语转移至主语)。实验以汉语母语者为被试,采用眼跳任务,被试首先阅读一个双及物或静态存在性引导句,随后进行目标词识别任务。实验1和实验2探究实体转移是否在不同方向上被模拟。结果显示,当双及物引导句所暗示的方向与目标物体名词的位置一致时,被试反应更快,而在静态存在性引导句后未观察到该效应。这表明双及物结构的理解确实涉及对隐含方向的模拟,从而促进了对空间一致目标的识别。实验3进一步通过动词假词设计,证实构式语义(而非动词语义)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该研究首次为语法结构中隐含语义的心理现实性提供了直接证据,揭示了语言理解与句法结构处理背后的认知机制。张辉教授还饶有兴致地分享了投稿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报告结束后,实验室成员赵青青、方迪、张帆、杨思琴、周晨磊、焦一和、完权等围绕实验设计、语料筛选、认知机制及后续实验拓展等议题,与张辉教授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最后,语言研究所副所长、语言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李爱军研究员向张辉教授致以诚挚感谢,并展望了未来的进一步合作。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圆满结束。